热线电话:400-9693-66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要闻

6G出来,5G网优工程师会失业吗?三十多岁还能干网优吗?

来源:通信人才网 时间:2025-04-24 作者:通信人才网 浏览量:

6G虽然已经开始探索,但短期内5G网优工程师仍然“饭碗不愁”,甚至可能更忙了。


原因很简单:5G和6G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长期共存、逐步过渡的。


首先,6G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发和标准制定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至少还有5到10年时间(预计2030年后)。


而中国目前5G基站已经建成425万个,覆盖城乡,运营商还在持续推进5G-A(5.5G)升级,优化现有网络的需求依然巨大,就像现在4G和5G同时存在一样,未来5G和6G也会并行多年,需要工程师维护和优化现有网络。


图片


其次,5G网优工程师积累的技术经验对6G有“迁移价值”。比如网络优化中的覆盖分析、干扰排查、参数调整等核心技能,在6G时代依然适用,只是技术细节会升级,比如更高频段、更复杂的天线技术。


有经验的工程师如果能学习6G新特性(比如AI融合、太赫兹通信),反而会成为抢手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从实际就业来看,5G网优的“黄金期”还没结束。


国内5G直接带动了800万个就业岗位,而目前高级网优工程师月薪能达到1.5万甚至更高,中级工程师也能过万,市场对这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


即使未来6G铺开,也需要大量工程师处理新旧网络的协同优化,比如解决5G和6G基站共存时的信号干扰问题,这反而可能催生新的岗位需求。


图片


技术迭代不会让岗位消失,只会让工作内容升级。对工程师来说,关键是要保持学习,别让自己只停留在“调天线”的初级水平,而是往更高阶的网络规划、AI优化等方向转型,这样无论5G还是6G时代都能“吃香”。


再说说,40岁的网优还有市场竞争力吗?


通信行业的年龄趋势和技术更新速度确实存在“双向拉扯”,但本质上并非对立关系。


年轻人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天然匹配行业快节奏,而资深工程师的经验沉淀在解决复杂故障、预判网络隐患等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性——这就像“新鲜血液”和“老将坐镇”的互补关系。


技术迭代再快,底层逻辑的迁移(比如网络优化核心方法论)依然需要时间积累;而年龄增长带来的体力下降,也能通过转向技术管理、方案设计等需综合判断力的岗位对冲。


图片


真正影响竞争力的并非年龄本身,而是个体能否在持续学习新技术的同时,将经验转化为解决行业痛点的系统性能力,最终形成“快速迭代的技术适配力+实战打磨的决策判断力”的双重护城河。


年龄与职场价值的博弈本质上是“动态平衡”而非零和竞争。不同阶段的优劣势本质上是能力维度错位竞争:


Q

20+:技术敏感度与风险成本并存

小编:年轻工程师的锐气与技术敏感度天然适配通信行业快节奏,但硬币背面是经验断层带来的隐性风险:参数调优时对全网拓扑联动的认知盲区、面对突发故障时的决策链条断裂、对客户需求复杂度的预判不足,往往导致操作失误率偏高。


职场初期的成长痛点在通信领域被指数级放大——5G网络优化要求工程师同时具备代码思维(自动化工具开发)和工程思维(电磁波传播模型理解),这种复合能力难以通过短期速成。


此外,行业流动率折射出更深层矛盾: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个人认知升级速率时,部分从业者会陷入能力幻觉,过早追求职级跃迁而忽视底层技术逻辑的沉淀。


这种成长阶段的必然阵痛,既是个人职业瓶颈的预演,也是行业筛选机制的显性化过程。

Q

30+:既是中坚力量,也是纯牛马

小编:在任何一个通信公司,都会有30来岁的中坚力量。一般公司都喜欢招这个年龄段的,因为各种压力集一身,可谓是“纯牛马”。


40来岁的网优工程师,基本上工作经验都在10年以上,是行业的资深工程师。虽然学习能力和身体精力赶不上二十岁的小伙,但是不管在工作经验、项目管理,还是在工作汇报、工作态度上都是很好的。


企业深谙这个群体不敢病、不能倒的软肋,往往将其配置在关键链路上——既要带新人完成KPI(年轻人离职率30%+的行业现状),又要为管理层决策失误兜底。这种人肉熔断机制使其成为系统风险的实际承担者。


图片


总的来说:


年轻群体的高学习效率与试错成本往往伴随经验盲区和决策风险,如同未经淬火的刀刃——锋利却易折;


中年从业者的稳定性源于生存压力与职业沉淀共同锻造的韧性,既能消化技术迭代又能锚定复杂场景;


而资深工程师的竞争力则在于将技术惯性转化为“预判式经验”,在故障溯源、资源调配等需要“穿透表象”的领域形成碾压性优势。


职场对年龄的偏见本质是对能力代谢速度的误判:技术敏感度可以通过刻意训练保持,而经验复利却是时间铸就的护城河。


真正决定职业寿命的并非生理年龄,而是认知系统是否持续处于“版本更新”状态——既不被经验固化拖累,也不因追逐潮流迷失,这种“反脆性”才是跨越年龄鸿沟的底层逻辑。


行业残酷性在于:年轻群体的试错成本正在被AI工具压缩,而资深工程师的经验壁垒也面临知识库智能化的冲击。


真正持久的竞争力是“动态混合态”——20岁的开放心态叠加30岁的场景嗅觉,再融合40岁的系统视角,这种跨年龄段的认知缝合能力才是破局关键。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400-9693-661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均由求职者、招聘者自由发布,通信人才网管理系统不承担因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贵州亨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黔)人服证字2023第0115005813号 黔ICP备2023005864号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德福中心A2栋803 EMAIL:1405596196@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